“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生死、进退,这些普通人不愿意面对的抉择,时刻在医生面前交织、上演。他们没有铠甲,却依然愿意以白衣为战袍,24小时随时待命,与时间赛跑抢夺生命。
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永彬是山大二院第一个请战支援抗击疫情的医生,也是山东首批抵达湖北黄冈的医疗队员之一。对王永彬及队友来说,医者的战斗,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这是我们的工作”
当、当、当——敲三下玻璃,是立即响应,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过来…… 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一扇透明的玻璃窗,分开了隔离病房与办公区域。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观察隔离病房内的情况。玻璃两侧,是王永彬和战友们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这扇玻璃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隔离疫情的墙,也是传递信息的窗口。
隔离病房有严格的无菌要求,任何通讯和办公设备都不允许带入,医生下医嘱、写病历、讨论病情时,需要隔离病房内外的医护人员配合才能完成。由于医护人员都全副武装,听力会受到影响,说话的声音不知不觉就会放大,听别人说话时也必须聚精会神才能听懂。
援助初期,医生、医护、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医疗队员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山东首批医疗队队员们来自省内不同医院,不同行业(中医与西医),不同专业(呼吸、感染、重症等),治疗的理念、流程、习惯不尽相同。
如何协同工作,在隔离区内外进行有效交流?于是,医疗队成立了专家小组,对病人实行分组管理,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和三级医师查房、值班制度,多次开会讨论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和院感防控方案,明确分工,合理排班,使得医疗队快速成为了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隔离病区内外的沟通从最初的隔着玻璃拍照传达医嘱,到手机、对讲机交流,到最后的多方协调,在隔离病房内配置了一台电脑来处理医嘱,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医生、医护之间的沟通顺畅,并减少了感染的可能性。医疗队员们参照武汉山东救治队的经验,结合黄冈当地方言制订了“湖北方言对照手册”,并采用手机录音的方式,请当地医护人员协助翻译,解决了医患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
“有战友在隔离病房内,简单的一个手势,我们就知道如何进行配合;每当有战友要进入防护病区的时候,就会有人主动过去帮忙检查防护,调整防护用品,出隔离病区的时候,也会有人主动帮忙喷洒酒精,全身消毒。”王永彬如是说,“我们的团队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默契,越来越流畅,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和护士之间,在厚厚的防护服下,一个小小的动作,我们都能明白彼此表达的含义。”
他们本不相识,却因为共同的使命而战斗,一个手势,一个动作,我们读懂了他们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疫情来临,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带给别人,“这是我们的工作”,轻描淡写,却震撼人心。
“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觉得我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我工作10年了,对治疗呼吸危重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还是科里为数不多的男医生之一……于情于理,我都应该第一个站出来。”疫情爆发需要征调人员的时候,王永彬第一个报了名,并在医院工作群中立下“主动请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战书”。他说:“这种危急时刻,正是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的时候,换作别人也会这么做。我们在前方会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发挥个人医疗救治水平,同时也做好个人防护,争取疫情结束后,早日归来。”
1月26日凌晨,王永彬所在的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湖北黄冈。黄冈紧邻武汉,是山东对口医疗援助的城市,也是除武汉外疫情最严重的城市。经过紧张的战前培训,1月 28日夜间,他们被紧急调配至大别山区域治疗中心,这里是黄冈市中心医院新院区,由于疫情到来被提前改造启用,被称为黄冈版的“小汤山”。王永彬他们接手的是一个临时改建的医院,里面缺少的东西很多,基本上是从零开始,“我们根据疫情需要改建了隔离病房,重新规划了一个病区,搬运了一些设备,就相当于一个新的医院开诊一样……”
开始收治病人的第一天晚上就来了五十多个病人,值班结束后,医护人员每个都累到接近虚脱,喊到声嘶力竭,连话都说不出一句。这个时期的工作开展,对王永彬他们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方案尚在摸索中,二是病房条件,还有很多设备尚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面对这么多需要救治的危重病人,压力可想而知……”王永彬主要负责普通及部分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每天进行查房、病例讨论、交班、文书书写等。每个班次,王永彬都要对患者进行全面巡视,沟通病情,在做好心理疏导的同时,同患者亲属建立联系,从躯体和心理两个层面来治疗疾病。除此之外,王永彬还要执行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不断讨论制定诊疗流程,进行标准化、同质化治疗,每3-5 天进行病区学术讨论,对于诊治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形成诊疗工作总结。
2月4日,立春,王永彬写了一篇日记,题目是《虽疲惫不堪却顽强拼搏》:“不经意间来黄冈抗击疫情已经10天了,现在的医疗工作已经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查房、巡视病人、医患沟通、下医嘱、写病历及上报传染病,一切都有条不紊……很多兄弟姐妹都在关心我在疫区工作累吗?说不累那是假的。每天穿着密不透气的隔离服穿梭于充满病毒的隔离病房,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查一次房需要两到三个小时,而且还要面临语言、交流障碍,有时候为了写一份病历需要反反复复问很多遍……”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护目镜下都是湿的,在王永彬看来,查房不仅仅是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和策略,更多的是对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和鼓励,消除他们的恐惧,增强他们对疾病治疗的信心,让他们重燃对生的希望。
特殊时期,医务人员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往往能够缓解患者心中的恐慌和不安。反过来,患者的一句感谢、一个点赞,也能够擦拭医护人员的疲惫和压力。
2月4日,也是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日子,这个好消息,让在大别山坚持11天的他们欣喜不已。王永彬同样激动,在他看来,欣喜的不仅是患者出院,还有工作状态的改善:“第一,病房条件和设备不断完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越来越好的工作环境;第二,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汲取了非常多的教训,也总结了很多的工作经验,使我们的诊疗流程和过程更加优化;第三,团队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默契、流畅,厚厚的防护服下一个小小的动作,我们都能明白彼此表达的含义;第四,病人经过我们精心的救治和心理疏导,逐渐克服了对疾病的心理恐惧,开始信任我们,配合我们的治疗。”
“还有一位退伍军人,在确诊新冠病毒肺炎后经过我们的精心救治好转出院,他出院的时候隔着隔离病区的玻璃给我们医护人员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说‘山东泰山,黄冈靠山,’”并承诺待疫情过去,一定到山东去一趟,感谢他的救命恩人。“那一刻,我们觉得特别激动,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磨合,医疗环境逐步改善,诊疗的流程逐步优化,团队配合越来越默契,病人治疗方案越来越完善,使得王永彬的心态更加安静和沉稳。“医者心、仁者心、中国心,万众一心不畏艰难,向前跑,只为了心中的美好”,王永彬坚信,冬将尽,春可期,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英雄,就是心存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王永彬一直有一个英雄梦,希望能拯救更多的人,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由于年资尚浅,他未能奔赴一线抗震救灾,却也暗暗下定决心,如再有需要,定赴一线。为此,王永彬参加了山东省级卫生应急队伍,希望在危难来临之际,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疫情来临时,我很庆幸能来到一线,让生病的人尽快痊愈,恢复健康,让社会远离疫情,护卫中华。”一直以来,“英雄”作为偶像般存在的字眼,被赋予了太多特殊的涵义。
您对“英雄”的理解是什么?您现在是在做“英雄”做的事吗?面对这样的提问,王永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也是时代发展的先锋力量。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我心中的英雄是心存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王永彬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或是“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般灿烂夺目,默默无闻、支撑起整个时代的,才是真英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王永彬每天也会被一些英雄事迹所感动着: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号称中国奇迹,这个奇迹是一群善良执着的普通劳动者用生命拼出来的;数不清的爱心人士以自己方式捐献着自己的爱心,各种医疗物资、生活用品像雪花一样飞向疫区;警察们牺牲休息时间夜以继日的守卫着民众的安全……在王永彬看来,“是他们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都是英雄,而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
出发去湖北之前,王永彬也做过最坏打算,把家里的微信、支付宝及银行卡的密码都编辑了一个短信:“如果不幸的话,可以发给我妻子,说实话,我也害怕,但是这个时代需要白衣战士,这就是我的职责,责无旁贷。”
截至2月26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山东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385人,治愈177人。目前在院92人,重症8人,危重7人。听到这些数据,王永彬很受鼓舞,“这说明我们的救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医护人员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现在未治愈的病人还有很多,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的道路任重道远,思想上绝不放松,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和懈怠,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有人问王永彬9岁的儿子,觉得爸爸是什么样的人?
儿子说:“他是一个不怕危险的人。”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在抗疫一线,他们是冲锋在前的英雄,是挡在我们和病毒之间的屏障;回归生活,他们是孩子、是父母、是丈夫或妻子。“虽然我特别想念家人,但是现在黄冈人民需要我,我在黄冈很好,请家里人放心,我一定好好工作,好好防护,争取救治更多的病人,不辜负你们的期望,早日战胜疫情,安全回家。”或许正是因为平凡,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才显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