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麻醉医学专家、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齐鲁医院麻醉科创始人应诗达教授传略
应诗达教授推荐的部分名人名言
●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Sydney Burwell教授曾对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十年内,你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有一半会证明是错误的,更糟糕的是我们不知道哪一半是错的。”
●路上有两种车,一种是兜风的,行车就是目的;另一种是赴约的,行车只是手段(只谈理论是兜风的,瞄着疗效是赴约的)。
●有人把一种错误重复了几十年,然后把它叫做经验(经验等于证据)。
●歌德说:经历不等于经验。疑惑伴着知识的增长而增加。
●美国前总统科学顾问:“二十世纪医学最大的发现就是发现了人类多么无知。”
●马克思: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疗效重于理论)。
●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有这样一句批评:“上帝不是靠扔色子的方式来决定自然规律的。”遗憾的是在医学领域,上帝处处都在玩色子,循证医学就是教医生如何应对这个医学实践的不确定性。
●一位西方哲人说:“医学是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门艺术。”
生平:应诗达,1929年4月生。山东省麻醉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主编。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齐鲁医院麻醉科教授。山东麻醉医学界最资深教授。1952年7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分配至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外科、麻醉科工作。1953年9月调入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今为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齐鲁医院)工作至今。1957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58年创建山东省第一个“麻醉科”。1983年任麻醉科教授至今。1988年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9年来担任《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主编至今。1991年起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1988—1998年评选为首届及第四届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每届管理期5年,不办理退休。1988—1998年选为山东省政治协商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常务委员,不办理退休。1994—2006年两次评为“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齐鲁医院著名专家”。在1983—1996年期间,担任山东省唯一的“麻醉学硕士生导师”,先后培养10名麻醉学硕士。
山东麻醉论坛总坛主
“……老朽不才,但衷心乐意为广大同行服务!各抒己见,深入讨论,充分发挥,友情相照。众人拾柴火焰旺!自勉之。”
上面这段话出自山东麻醉论坛,说这段话的人是山东麻醉论坛的创办人兼总坛主、山东麻醉界最资深的教授应诗达老人。应诗达教授是上海人,虽已离开故乡50多年,但言谈中还有浓浓的“海味”,老人今年已经77岁了,虽然不在临床一线工作了,但整天不闲着,用他的话说“光一个山东麻醉论坛就快吃不消了”。山东麻醉论坛,全国著名的麻醉专业论坛网站,在这里,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满意的回答——不管是想知道初级的麻醉知识ABC,还是遇到深奥的麻醉专业问题——几乎每个问题的跟帖里都有应诗达教授的回复,常来这里的人都尊称他为应老,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有解不开的疙瘩、甚至一些不开心的事情都愿意来这里找应老聊一聊。
应诗达教授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话不多,但谈到麻醉的时候,就会异常兴奋。他维护麻醉事业的神情就像维护自己的信仰,喜爱麻醉专业就像喜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害怕麻醉风险不如提高本领
“麻醉科医师的地位如何如何低,钱少,‘背黑锅’多,风险太大……”这类说法应诗达教授没少听到过。的确,在麻醉界乃至整个医学界普遍认为,麻醉工作是最具风险的职业之一。对此应老的体会是:无论什么医生都有自己不得意的一面。作为麻醉医生是为手术医生服务的,这是事实。麻醉科医师不能光让别人做什么,而是需要自己付出巨大的毅力和努力!如果做到这些,麻醉科医师的地位可以不提自高。现在应该做的是少说少埋怨,多做一些与病情有密切联系的麻醉控制工作,这是麻醉科医师基本的要求和条件。努力学习,踏实围绕病人病情去做好和发挥临床麻醉技能,这是任何医师一辈子要做的事,要做到老,学到老。
应诗达教授认为麻醉科医师应该主要做到三点:1.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建设,俗语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你在埋怨的时候,你自身业务素质条件如何?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如何?2.人是活体,病情是动态的,只有在动态中认真研究病情的进展,不断地更新诊断、治疗方法,在实践中逐步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总结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3.到你的水平达到一定境界,你所谓的“地位”“金钱”才可同步进入一定水准。
相反,只是整天围绕在几种麻醉方法上打转转,选这选那,用这药用那药,而毫不联系临床实际病情,这不是麻醉工作的唯一内容,这是麻醉工作风险毕露的诱因。应诗达教授认为遇事首先想到自己利弊的人,麻醉风险是一辈子大,风险也会跟他一辈子。应教授还谈到,年轻人甚至其他一些人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发发怨气,是可以的,但是多发了,就会伤志,不利于整体麻醉学科的建设。他建议大家眼睛要向前看,愉快工作,尽量给病人带来最好、最满意的服务,争取做到心安理得。
麻醉专业的处境,是社会整体对麻醉专业认识不足造成的,但随着医学尤其是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离不开麻醉医师,当人的价值不能用钱的多少来衡量时,对他人或社会有用无用或不可或缺,就是其价值了。
“认认真真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就可将风险降至最低。让我们都阿Q点,练就宽心、安心、静心、耐心、信心、恒心、责任心和良心共存时,大家就会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这是应诗达教授从心底里说出的话。
要学历更要本领
“现在的研究生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具备很高的水平了,因为多的似乎有些滥……”如上所言,目前医学领域里的确存在着“高学历而低本领”的情况。这类问题也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应诗达教授认为确实有讨论的必要。但是他不认为全部研究生都是粗制滥造出来的。应教授是山东省第一个带麻醉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他这样自谦道:“曾做过一点点工作,并在1985年通过医学院申请,被国务院批准为山东省第一个麻醉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在全国范围来说也算是一个‘硕士学位授予权’较老的小兄弟单位。”通过近15年的导师经历与实际体会,应教授认为,首先,“滥竽充数”不等于这个培养人才的渠道是“可有可无”的,或者“可以不要”。相反,必须加强设置,严格管理(如果严不起来,并非导师一人所为,是社会大气候及其他种种因素所致!)。必须继续不断地提高“导师的遴选资格”,另外还要增加研究经费设备。
其次,就硕士博士研究生本人来讲,与“学士”的水平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不论是基础学科知识、相邻学科基础知识、外语水平、统计学处理、文献查阅与综述的撰写、抓要点的能力、研究方法学、思路与看问题的方法、研究技术手段、分析总结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等等,对硕士博士来讲,都已经初步掌握,这是他们通过3—6年的培养与运用,所得到的锻炼和提高是专门性的,确实要比学士“高出一筹”。
第三,作为硕士博士本身应该明确,这只是一种“学位”而已,就像学士学位的性质相似,其中不存在任何“职务”等其它含义。有志报考硕士研究生者,脑海中要明确上述含义。
第四,硕士博士的这些飞跃和提高,只能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是心领神会的,平时不会在口头和工作上突出地表现出来的。但是,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某些关键时刻往往会有所体现。
第五,如果要求硕士博士时时刻刻体现出本领来,不现实,也不太可能,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毕竟都是年轻人,而临床医疗是“经验性”的实用学科,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比如知识、经历与经验的积累。“速成”是不可能的。
第六,至于硕士博士是否能够拔尖,这需要靠本人的毅力和从业素质训育,而且必须要有相当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经历,这个里程是艰苦的过程,决不会是轻轻松松、自然而然地成长的。如果本人就此为止,再也不继续努力,也只可能是落得一个“老大徒伤悲”的结局。所以完全无须为他担忧。
最后,应教授认为,大家应该是心平气和,共同工作,相互支持,相辅相成,一起来加速后备人才的水平提高,而不是贬低打压或者揠苗助长。只有这样做,麻醉学科的总体提高才会“指日可待”。
授业更要传道解惑
一位从事了6年半麻醉工作的大夫在论坛上发帖说:“现在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到在自己身上的压力很大。以至于只要手术科室电话一打进来说有什么样的手术,自己马上就觉得全身不舒服,做麻醉的时候也是提心掉胆的。只是感觉手术快点做完吧,这样才会舒服。这样的感觉持续了很长时间了。”最后,这位大夫发出感叹——为什么我没有再继续麻醉工作的勇气?
应诗达教授在回复中谈到:“这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且是一个心理承受力的问题。明了麻醉风险的年轻麻醉医师,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轻或重、或长或短的都有过这种不安、困惑与烦恼,我曾经也有过。而这些都是上课时老师不曾讲过的,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很多人现在只注重授业,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传道,道有了,路明了,信心、目标就都有了。”接着应教授谈到了自己的五点体会。
1.树立信心,每当接触病人时,首先暗示自己:我能安全有效轻松自如地给你成功实施麻醉。
2.前一条的前提是,要严格按照麻醉操作常规实施麻醉。记住各级医师职责和请示报告制度,对疑难的麻醉,包括急救复苏等麻醉问题,不要抱着所谓“丢面子”思想,要主动报告,请求帮助。上级医师临场处理麻醉疑难问题时,是年轻麻醉医师最好的学习、提升时机。看人家的处理思维、方法、技巧、病人的反应过程和最终结果,再经过自己大脑回顾、过滤、思考一番,明白其道理,了解其失误,再翻翻书本,弄清自己未明白的问题,既长见识,又增胆识,还得进步。慢慢地你就会见惯不惊、临危不乱,能够轻松自如地处理疑难麻醉问题了。
3.多参与一些急危重病人的麻醉,只要有上级医师在场,就在其同意下,勇往直前。在这种情况下,天塌下来有高人顶着,正是你练胆的好时机。
4.要正确处理与科内老同志或早从事麻醉工作人员的关系。要端正思想,牢固树立人家的临床经验比你多就是你老师的观念。学历不是第一的东西,第一要紧的是一个人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不要自己把自己搞得人际关系紧张,最终造成自己的紧张心理。
5.任何时候,把病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认真服务,但在实施麻醉具体操作时,可以一孔窥豹,不论其他。比如椎管内麻醉操作时,你看到的是病人背部,也就是一块皮肤而已,这样或许你的压力会小些。
心宽体胖 乐在其中
“与其他专业相比,麻醉科的多数老人结局都不是太完美。因为内外科的医生在退休后可找家诊所或医院打份工,在消磨时光的同时还可以挣点钱,活的比较滋润。而多数麻醉科老医生则没有这么幸运,除少数仍在外打工或利用治疗疼痛的优势可以延续工作生命外,多数人就只能回家颐养天年啦。按理说辛苦了半辈子也该歇歇了,可是麻醉大夫天生是忙命,闲不住,不干活就难受,就会生病。自己科里的几位退休老医生,才两年不见就已经衰老的厉害,反应迟钝,有明显老年痴呆的表现,看了令人心痛,这明显与缺乏工作刺激有一定的关系。他(她)们在离职前可都个个生龙活虎的,是从不服老的……”这是论坛上一位麻醉医师的留言,也代表了现实中的一些实际情况。
应诗达教授的回复是这样的:“我在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齐鲁医院一直工作到现在,体会到麻醉科的工作不能仅仅是‘上麻醉’‘镇痛门诊’‘ICU’几项工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麻醉科高级专业人员去做,现在是‘全面缺档’状态。这就要看这些老人如何对待了。再者,对任何事物,既要看它的历史背景,更要看到它的发展远景。眼光看得远一些、宽一些,可以给我们勇气,给我们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提供信心。例如:麻醉科的建设、麻醉科的发展等等,这就比‘上一个麻醉’的难度大得多,但是需要人人投入才对。另外也要奉劝个别年轻的大夫一句——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但愿麻醉界的小字辈或者后起之秀不会因为其他一些东西而失去美德,‘老马识途’‘姜是老的辣’,‘老’象征着成熟和成功。去进修学习,你还得交学费,还要少得一些奖金,身边就看着那么多老前辈,能够从老前辈那里学到成熟的经验,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了发挥余热的舞台,两全其美的事儿,大家何乐而不为?”
夕阳无限好
应诗达教授早已超过退休年龄,但现在仍继续发挥着一技之长,平日里,他仍孜孜不倦、夜以继日、默默无闻地勤恳工作着。
他为山东省各地市麻醉学科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促成了山东省麻醉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完整体系,桃李满山东的他也被戏称为“山东麻醉界的祖师爷”,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麻醉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夜已阑,人已静,一位老人端坐电脑前,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着,那声音,像是在诉说:今天的麻醉界,虽然少了一位上麻醉的大夫,但却多了一位给大家传道授业解疑释惑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