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导创建了山东省第一个麻醉科,是山东省麻醉学方面的第一位正式教师;1980年,他成为山东省第一个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他叫应诗达,在齐鲁大地的医学麻醉领域,有着太多个“第一”。在山东率先开展的麻醉新技术中,应诗达拥有77项。毫无疑问,他是传奇麻醉医师,也是麻醉医师中的传奇人物。
应诗达
三次重要的选择他用了一样的回答
1952年7月3日,上海,中山医院。
教导处处长陈化东教授把6张专业志愿表码齐,回到办公室。医院有胸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和麻醉科等5个专业,新分来的6名毕业生如果都能按照自己的选择开始从医路,那该多好啊!
普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骨科、骨科……第六张表上没有填专业选择——应诗达:服从组织安排。
那么,只要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应诗达确认进麻醉科,其他五人就可以按自己选择的志愿得以安排。陈化东得到的答复很简单——“只要祖国需要,学哪一个专业都可以。”
多好的开始。6个小伙子在医院里胳膊挽着胳膊、右脚微抬摆出前进的姿态,咧开的嘴角微微上扬——胶片记录下兴奋的瞬间。
13个月后,应诗达的老师吴珏教授面露难色。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安排上海医学院支援山东老解放区卫生建设,拟派一名麻醉专业医师前往山东医学院工作,这个人选只能是应诗达。
“如果你不愿意去,我向领导反映。”吴珏是我国麻醉学科的奠基人,他既想把眼前这棵好苗子留下,也希望应诗达像他自己当年一样,由木成林。
吴珏得到的答复很简单——“服从组织安排。”
眼神有时比话语来得更直白。那一刻,在镜片后面,吴珏仿佛看到了当年决心创建全国第一个麻醉科的自己。
调来山东后,周围的年轻同事陆续结婚生子,应诗达仍未成家。其实,他早就有女朋友,而且是发小。只是工作太忙,他们无暇考虑结婚。
1959年,应诗达三十而立。1月20日,上海姑娘朱子琦只身来到济南,和他登记结婚。登记当天,新郎工作还是脱不开身,新房就是单身宿舍,手术室护士们帮忙布置的。
婚礼简单朴素,朱姑娘不挑理,谁让嫁的是青梅竹马的他呢。
应诗达与夫人朱子琦同志合影
一周后,朱子琦返沪,向所在医院递交丈夫去上海工作的申请。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现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齐鲁医院)人事科副科长衣述,接到来自上海的商调函后,把应诗达找来谈话。过去6年里,应诗达对医院麻醉工作贡献多多。
衣述得到的答复很简单——“服从组织安排。”
新婚燕尔的最好礼物:低温麻醉
新婚燕尔这一年,最让应诗达兴奋的事,是两篇关于低温麻醉的论文顺利发表。
在1950年代,“低温麻醉”之于国内医学界,是个陌生词汇,只有少量零星不全的苏联译作中偶有提及。应诗达在《柳叶刀》杂志上看到一段低温麻醉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报道,很是振奋。
“低温麻醉具有抗休克的功效,对临床上休克性强的复杂大手术,可以充分显示其优点,值得一试。”1956年9月,他提交了低温麻醉的前瞻性研究设计方案,2个月后,犬体表降温低温麻醉实验获得成功。
同年12月,一例严重的肺脓疡,把“柳叶刀”从纸端带到指端。
刀锋开刃,哪似快刀斩乱麻?比如纸端的“降温冰槽”,去哪弄?
手术前一天下午,在手术室护士长安排下,一只庞大笨重的搪瓷浴缸搬来现场,大块冰块也已购回——准备工作就绪。
经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手控控制呼吸、乙醚循环紧闭全麻,进入Ⅲ期3级麻醉深度后,置入4℃冰水浴缸内施行体表降温,肛温降至33℃后移出冰水浴缸,体温继续下降,最后固定在肛温26.5℃,开始手术。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量显著减少。术毕在适当的体表复温下,体温慢慢升回至36℃后送回病房,全程用了10个多小时。最后,病人如期顺利康复出院。
应诗达与胸外科胡圣光医师合作,山东省第一例低温麻醉手术成功了!
此后,低温麻醉被推广到宫颈癌广泛根治术、门脉高压分流术、直肠癌根治术、房间隔心内直视手术等。到1959年,应诗达已积累了44例临床病例,两篇论文水到渠成。
事实上,在山东开展的麻醉新技术“第一例”,应诗达握有77项。
他主导创建了山东省第一个麻醉科,还是山东省麻醉学方面的第一位正式教师;1980年任山东省第一个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评为山东省第一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对山东的医学麻醉而言,应诗达创造了太多个第一。
应诗达教授参与体外循环手术
他是传奇麻醉医师,也是麻醉医师传奇。传奇背后,是多少个日夜兼程。
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吴承远教授曾撰文回忆过与应诗达有关的“第一次”。1970年代,第一位外国医生到该院参观手术。外宾问及病人患何种脑瘤,在场医生因多年不习外语,无人应答。这时,一个清晰的声音缓慢地打破安静:“Pituitary Adenoma”(垂体瘤)。
也因为那一次,吴承远暗下决心要学好外语。
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齐鲁医院建院125周年庆祝活动上,应诗达教授被授予“终身奉献奖”。
一本学科专著被出版社列为畅销书
“小偷,站住!”1978年一天深夜,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老传达“抓住”了翻门而入的应诗达。
当时,应诗达正在撰写《实用麻醉》的初稿。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他跑到医院储藏室写书,直到天亮上班。
很长一段时间里,学习资料匮乏,科里的麻醉士和进修生没有麻醉书刊可读。应诗达将手术室废用的手术登记表订成笔记本,随时记下实用新知识和工作心得,供大家浏览学习。
当初他上大一时,家中拮据,正是慈母“手中线”将一张张纸串成笔记本……再回首,已是三十多年前。
应老师的笔记本被争相抄录,大家纷纷提议:能否正式出版,让更多同行受益。
1979年,春回大地。应诗达把70多万字的《实用麻醉》书稿交到山东科技出版社编辑部。他已记不得之前改过多少遍,能算出来的是先后誊清6遍——多少个夜里工整誊写400多万字。
当时,山东科技出版社在组织一套各科手册的系列工程,但《麻醉科手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撰写人。编审部主任盯着眼前厚厚的书稿,很是高兴:既见功夫,又见工夫,得来全不费工夫!
应诗达欣然回应,将书稿改写为手册体例。又是近半年的夜里,70多万字的书稿经过全面改编,缩减为40多万字。这一次,他先后誊写了3遍。
书籍上市,泉城纸贵。一本学科专著,被出版社列为畅销书。
后来,《麻醉科手册》反复印刷5次,总印数达21000册,仍销售一空。另一项数据是,1979年,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会麻醉组摸底普查结果显示,山东省4级医院的在职麻醉专业人员总数为2015名。
那时每月工资88元的“畅销书作家”应诗达,拿到税后稿费4125元。
手术有“围手术期”,于《麻醉科手册》,则有“围创作期”。应诗达的学生,齐鲁医院麻醉科原主任类维富教授家有一宝——“对大多写书者来讲,一本书出版后很少会再去读。但对应老来讲不是这样。在一次帮他搬家时,我有幸得到了他自己持有的这本书。书上的角角落落都有应老补充的最新内容、未写全的条款、对于药物剂量的应用心得等;有些地方由于内容比较多,就另用一张纸写完后粘上去;在书中还夹有很多从报纸上剪下的与麻醉有关的新信息。有人多次劝我捐赠给麻醉博物馆,但到现在我也没舍得。”
据了解,《现代麻醉学》是我国麻醉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专业“参考书”,被人民卫生出版社列为优先出版的“部头书”。应诗达在该书前三版的编写中也担任了重要角色。
退而不休老“斑竹” 总有做不完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94年7月,65岁的应诗达不再担任医院麻醉科主任时,对这话体会尤深——他听说电脑可以代替手写文章,终于不用一遍遍誊写了——当月,他就买了一台386型电脑和一台针式打印机,总共花了8400元。
尽管应诗达自学电脑的劲头很足,但很快遇到难题:他从没学过汉语拼音,英文输入尚能用“一指禅”凑合,中文输入就没办法了。
他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查字典记拼音,等到自觉稍有基础,第一次打出一篇500多字的短文,花了大半天时间。兴奋!那股高兴劲儿,跟几十年间一次次登临专业高峰无异。
他又花700多块钱买了“猫”(调制解调器),申请电话线上网。国内外麻醉学书刊和杂志扑面而来,再不是1950年代零落光景。
2002年,“斑竹”是个网络热词,取自论坛的“版主”的谐音。那年,山东医学会麻醉学会创办了山东麻醉论坛,73岁的应诗达就是该论坛的“总斑竹”。
应诗达天天看论坛,即使是年三十晚上也不落下,为的是及时回复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同行发来的主题帖。截至2007年7月底,他共回帖8100次,回复短信513封。
1994年卸任科主任时,应诗达仍是山东省政协常委,根据政策规定不办退休手续。2005年12月,76岁的应诗达正式退休。其实,退休与否,对他来说差别不大,因为他总有做不完的工作。
曾有人在论坛上留言说,与其他专业相比,麻醉科的老医生多数没那么幸运,退休就只能回家颐养天年了。应诗达回复:“我在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齐鲁医院一直工作到现在,体会到麻醉科的工作不能仅仅是‘上麻醉’‘镇痛门诊’‘ICU’几项工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麻醉科高级专业人员去做,现在是‘全面缺档’状态。例如:麻醉科的建设、麻醉科的发展等等,这就比‘上一个麻醉’的难度大得多。”
“醉”里行路不曾息,应是,老骥诗情达万里。
(稿件原载于2019年8月7日《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