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映像
齐鲁映像
当前位置: 首页 > 齐鲁映像 > 正文

我国第一个捐献眼角膜的眼科医生
2020-08-28 10:05 李凤莲    (点击: )

潘作新(1903~1983),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人,我国著名眼科专家,一级教授。年轻时曾就读于齐鲁大医科,毕业后曾任母校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他更是“潘氏手术”的创始人、眼角膜捐献先驱倡导者……一个个标签勾画出了潘作新不平凡的一生,

留得光明在人间

1983年2月3日,对海阳县农民韩某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被推进了手术室,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从此,他的人生重新迎来了光明。他部知道,这片来之不易的角膜,来自刚刚身故的著名眼科专家潘作新。

正因为是眼科医生,潘作新接触过太多因为眼疾而失去光明的病人,深知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视力,而是一家人、一辈子的幸福,让患者重获新生、重复光明是每个眼科医务工作者都应履行的职责。为此早在几年前,潘作新就有个愿望,希望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在他生命弥留之际,更是坚定了这种想法,并亲自立下遗嘱,定要将光明馈赠于更需要它的人。

潘作新如愿实现了人生最完美的“谢幕”。一个生命虽然终止,但他却用捐献出来的眼角膜照亮了别人的人生之路,并成为我国第一个捐献自己眼角膜的眼科医生。遵照他的遗嘱,其眼球被制作成教学科研标本,陈列在其生前工作过的病理研究室以作教学之用。

潘作新堪称我国眼科界的楷模。

热忱爱国心

潘作新1903年出生于山东掖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同时他的家庭也给予其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环境下,潘作新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成绩优异,为他后期的医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3年,20岁的潘作新以优异成绩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医科,1927年转读北京协和医学校(协和医学院前身)。在校期间他学习成绩优秀,得到其导师和学院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1930年,他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学院选任留院,任眼科医师、主治医师。在此期间他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医学实践相结合,虚心向导师和前辈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在眼科领域已渐渐崭露头角,在当时国内眼科领域小有名气。

1936年,潘作新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进修,任研究员。在奥地利进修期间,他深感国内医学的落后状况。为改善这一状况,救人民于水火,使国内人民能够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学习医学知识,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学识和人品得到了奥地利同仁的赞誉和欣赏,盛情邀请他在奥工作。面对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的诱惑,潘作新毅然回国,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

回国后,潘作新继续在北京协和医院任职,后转任南京军校医务主任。抗战期间,潘作新历任中国红十字会会救护总队第十一中队队长、西北医学院教授。战争期间,他不顾危险,主动深入前线,率队进入晋东南根据地,直接为浴血奋战的广大军民服务,并在朱德率领的部队中任十三分队分队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5年抗战胜利后,潘作新任南京中央医院眼科主任。1946年,潘作新回到山东母校应聘担任教授兼附属医院眼科主任。

当时,蒋介石重点进攻延安和山东地区,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医护人员工资微薄,生活艰难,医院只能勉强维持,冬季连取暖的煤炭都无法供给。潘作新克服了工作环境简陋、基础设施简单、医疗设备匮乏、医务人员缺少等困难,坚持进行眼科实验和研究。1948年,他在总结了长期眼科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首创眼睑板切断矫正术,这一成果在1948年第34卷第5期《中华医学杂志》发表后,获得眼科学界的重视,被载入眼科学教科书和眼科文献,被称为“潘氏手术”。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获得了新生。青岛市军管会成立了军管小组进校接管。解放后,原校长去职,军管会为了加强对学校的领导,采取协商方式,成立了由各方面代表共21人参加的校务委员会,校会代行校长职务,潘作新是其中之一。1951年华东大学与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合并后,又出任新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医学院副院长,后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医学院副院长、院长。

潘作新通过抗战期间对于共产党的接触和认识,以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种种做法,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他心目中的新中国,才能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振兴。因此潘作新拒绝了国民党当局要求其南下台湾的命令,团结广大医护人员,与敌人进行了巧妙的周旋,终于把附属医院完整地交还给党和人民,为新中国的医疗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一致赞誉。

为防止破坏,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潘作新组织医护员工昼夜巡逻,保卫医院,并将人员、物资、仪器、图书登记造册向军管委会代表办理交接手续。组织首批医疗队,赴吉林省为抗美援朝志愿军伤病员服务。他在管理医院过程中,将协和办院模式加以运用,从严治院。

1956年,青岛医学院独立建院后,潘作新成为青岛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眼科主任,为新中国的眼科医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骨干人员。

潘作新是我国最早从事眼科病理研究工作的学者之一。1956年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青岛医学院眼科病理研究室,逐年积累眼科病理资料,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成为国内眼科病理标本最完善,资料最丰富的科研单位之一。

潘作新致力于医疗、教学、科研五十余年,对眼部肿瘤、屈光学等有很深的造诣,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革”期间,潘作新因历史问题,受到不公正待遇和各种迫害,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从未放弃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加强学术的研究和医疗服务。粉碎“四人帮”集团后,党和国家为他恢复了名誉,潘作新迎来了生命的第二个春天,出任青岛医学院院长,终于可以毫无干扰地进行研究和医疗。

1983年,潘作新不幸去世。

 

上一条:多普勒,一次震惊世界的变革
下一条:从无到有的放射科
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