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张涛教授团队在全生命周期心血管健康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在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IF = 6.614,中科院2区)和Hypertension(IF = 9.897,中科院1区)发表,其中发表在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上的成果,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博士研究生范冰冰为第一作者,张涛教授为通讯作者,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在Hypertension上的成果,张涛教授、博士研究生范冰冰为共同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闫银坤教授为通讯作者,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为第一作者单位。两项研究成果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量化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生命历程累积负担,评估了生命历程危险累积的中介效应,为控制危险因素暴露、预防靶器官损伤提供了科学依据。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反映了颈动脉血管壁的厚度,脉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反映了颈动脉血管壁的硬度,二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亚临床指标。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血糖是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目前,关于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血管结构和功能亚临床变化影响的研究十分有限,缺乏危险因素早期暴露和全生命历程累积负担的量化研究。
第一项研究采用生命历程轨迹分析方法,量化了儿童期到成年期危险因素(体重指数、收缩压、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的生命历程累积负担,同时阐明了危险因素对血管壁硬度和厚度的累积效应。体重指数、收缩压、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生命历程累积负担均与成年期cIMT和PWV增加有关,而低密度脂蛋白仅与成年期cIMT增加有关,这些关联始于生命早期。该研究揭示了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过程中危险因素发挥作用的异同之处,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降低危险因素的生命历程累积负担、预防靶器官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二项研究在阐明肥胖导致血管壁增厚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多元中介分析方法量化了血压、血脂和血糖的中介效应。儿童期BMI对cIMT增加的直接效应为0.138,收缩压和血糖的中介效应分别为8.0%和 4.3%;成年期BMI对cIMT增加的直接效应为0.111,收缩压和血糖的中介效应分别为23.4%和 15.3%;BMI累积负担对cIMT增加的直接效应为0.150,收缩压和血糖的中介效应分别为14.7%和 8.7%。该研究阐明了肥胖对心血管健康的不良影响始于儿童期且随生命历程逐渐累积,证实了危险因素(血压和血糖)在肥胖导致血管壁增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效应,为心血管疾病的生命早期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并对制定早期肥胖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入口齐鲁青年学者项目的资助,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为本研究工作提供了运算平台支持。张涛教授团队(主页:https://faculty.sdu.edu.cn/lifecourse)长期从事生命历程纵向队列分析与应用研究,聚焦心血管病与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全生命周期防控的轨迹分析、因果路径、多组学标志物和动态预测模型的统计方法和转化应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在Circulation Research、Hypertension、Diabetologia和EBiomedicin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
原文链接:
1.Differential Roles of Life-Course Cumulative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rterial Stiffness and Thickness
2.Long-Term Adiposity and Midlif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re Linked Partly Through Intermediate Risk Factors